产品出海→品牌出海 “风浪”中的义乌如何破局?

浙江义乌,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汇集210万种商品,每天超3000万件快递发往全球,涵盖日用消费品全链条。“卖全球、买全球”的义乌,一头连着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头连着210多万家“中国制造”企业,3200余万名工人。

“关税战”来袭,被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义乌遭遇了正面冲击。近日,总台记者来到浙江义乌调研,走访了对美方市场依存度占比不同的多家外贸企业。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这些企业是否受到影响?影响几何?面对贸易壁垒,他们如何应对?地方职能部门又如何与企业携手共渡难关?

来到义乌商贸城,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商在店铺里挑选商品,几步一个外国人的密度,让人感受到了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流量。

义乌国际商贸城有7万多家商户,其中有3000多家参与对美贸易。根据对美市场依存度占比的不同,对一些对美商户做了访问。主营电子产品的毛业强,美国市场大约占到他每年销售额的10%左右。

义乌商户 毛业强:库存其实也还好,因为其他地区的订单量能消化美国这一部分订单,美国关税形成不到什么威胁。东南亚还有非洲以前就可能一次下单几十个,但是现在动不动可能下单几百个上千个都很正常的。

毛业强今年主打的产品是智能蓝牙眼镜,融合通话、音乐、触控等多重功能于一体。这个月刚刚上市,就已经签下了来自南美、中东和非洲的订单。为了开拓和满足多元化市场的不同需求,今年以来,毛业强产品上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义乌商户 毛业强:光这个月上了30个新品耳机,平均一天一个。现在不停开发新产品,也就是我们把自身给优化起来。义乌的市场就等于展会,365天的展会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毛业强介绍他目前一半的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

而当美国市场比例达到一家商户的4成销售额时,情况又怎样呢?记者访问了一位经营了20年玩偶生意的商户。

玩具店老板娘 王许雪:今天挺忙的,刚才空一点下来,美国的今天还订了好几个单子,几十万金额。其他国家的也有,像墨西哥、阿根廷、南美那边的比较多。

让王许雪没有想到的是,在关税加征之后,一些美国客商还在给她下订单。她分析说,主要还是因为义乌的小商品在全球市场依然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玩具店老板娘 王许雪:有可能美国采购商也涨价,可能就涨在消费者的身上。因为他们利润比较高,比如说在进货价基础上翻个10倍20倍的,所以说涨个一两倍的关税根本不影响。

当我们问及她是否担忧被其它国家的供货商所取代时,王许雪却表现出了满满的自信。

玩具店老板娘 王许雪:我们义乌可是世界闻名的,价格比较低,质量比较好。像工价比较低的其它地方,是出不了这种工艺的。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参与对美贸易的3000余家商户中,还有一些对美市场占比超过五成的商户。面对高额的美国关税,他们的情况又如何呢?

经营光学仪器生意的陈嘉佳,去年将10万余件产品销往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市场占到她销售总量的一半以上。这次“关税大棒”如同一记重锤,着实让这位90后老板娘陷入了一时的困境。她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原本打算卖给美国的产品,该如何处理。

义乌商户 陈嘉佳:我就当天发了个朋友圈,很多货,都被我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客户都拿走了。

让陈嘉佳意外的是,这么快就解决了一批库存。而更没想到,看到她发的朋友圈,另一位阿富汗的客商也来询问。

义乌商户 陈嘉佳:我们在其他的国家货是不愁卖的,因为这个产品是无可替代的。全球的光学产品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来自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他要么就不卖这个产品,要卖,必须从我们这边拿货。

面对此刻神情自若的陈嘉佳,已经很难从她身上看到“关税”的阴霾,反而是一种斗志昂扬的信心和底气。

义乌商户 陈嘉佳:因为我们的产品是在全球是最具有性价比的,因为有一个非常完整的供应链,国外如果想去做,没有二三十年的积累积淀,是做不了的。

陈嘉佳的底气源自中国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源自中国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义乌商户 陈嘉佳:以前叫“中国制造”,但是现在是质量的“质”,我们中国不仅能做,还能有好的质量。我不做美国市场了,我可以做其他国家的生意,比如说像巴基斯坦的客户,今年的订单已经是比去年翻了两倍了,我接下来要去国际性展会,我有计划要去南美。

关税战下的“内功修炼”:中国制造的破局之道

化妆品产业是义乌的支柱性产业,相关数据显示,义乌生产的化妆品占全浙江省1/3。总台记者此次还走访了美国市场占比超过50%的大型化妆品企业,贸易战之下,他们又是如何思考的呢?

周艺茹是义乌一家化妆品公司外贸业务的负责人,公司产品远销中东、欧美等近百个国家地区,而美国市场的占比达到一半以上。周艺茹坦言,目前的关税确实给公司生产和销售造成了一定压力。

义乌某化妆品公司外贸负责人 周艺茹:他们目前情况下都是要求我们暂缓出货,但是订单还是不能停的,因为对他们来说也是有供货周期要求的。我们已经跟这些客户合作了十几年,这么长的时间,他们也没有办法完全离开我们。

周艺茹正就发货问题,和美方客户做积极的沟通,目前也已有了几个备选方案。而面对当下复杂的外贸形势,公司管理层思考更多的还是如何加强修炼内功,以解后顾之忧。

义乌某化妆品公司外贸负责人 周艺茹:我们不怕这次的危机,我们坚信就是危机跟新的机遇是共存的。其实在2024年的时候,工厂就已经引入了数字化,比如说引进了一些AGV新型机器人搬运机。

周艺茹介绍,对老旧厂房进行数字化改造,生产效率可以提升40%,库存周转率可以提高50%。这一升级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

而走访发现,这家企业所在的园区,还有多栋在建的新厂房,在复杂的外贸形势之下,这些新建筑引起了记者好奇。

义乌某化妆品公司销售总监 骆锦钢:我们这个园区几乎是每个工厂都在改扩建,主要是因为原来的老旧厂房已经是不适合现在的环境下的生产规模体量,根据现在的复杂环境,在练内功,所以未来的企业会打造成智能化、数字化更高端的这种生产型企业。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是义乌外贸主要市场

通过智能化升级改造,关税"风浪"中的义乌企业在降本增效。同时,义乌借助“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发展多元化市场,应对贸易壁垒。根据义乌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义乌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超1000亿元,占义乌货物贸易总值的六成以上,达到了66.8%,这也充分说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成为义乌进出口的主要市场。

自主品牌闯天下:从“产品出海”迈向“品牌出海”

为应对关税冲击,义乌的一些商家积极调整策略,优化生产流程、减少备货和成品库存。产品哪怕涨价,依然有竞争力。但是,要让中国的外贸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摆脱过去“外贸代工”“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实现品牌化管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义乌又是怎么做的?哪些人在努力?

自美国不断扩大加征关税以来,赵丹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走访辖区内的外贸企业,了解企业困难和需求,出谋划策。

义乌海关副关长 赵丹: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何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过去,中国制造通常是“贴牌代工”的符号,代工厂按照品牌方来组织生产,所以没有定价权,整个代工食物链就被碾压成这样。

在近期密集的调研中,赵丹发现有个别企业,缺少自己的自主品牌,没有产品定价权。这次关税风暴的来临,也让赵丹和这样的外贸企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树立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做电子秤生意的吕成均,美国市场大约占他贸易额的10%左右,而此次关税加征,并没有对他造成太大的影响,这得益于公司自主品牌战略的超前布局。十几年前,吕成均就开始打造自主品牌,目前他销售的所有产品都有自主知识产权。

义乌商户 吕成均:我们不做代工,为什么?因为代工是帮别人打工,自主品牌的话,我们自己去发展。一定要这样走,因为不做品牌,意味着你没有话语权;不做品牌,意味着你没有生命力,意味着以后没有未来。

谈到此次关税,吕成均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策略。

义乌商户 吕成均:我们要和国家保持一致,他来,我们欢迎,他不来,我不强求,我们可以卖掉原本订给他的产品,但是他需要我们的产品的时候,是需要周期的,这一点我们一点都不慌的。

如今,吕成均的产品已销售到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引导和帮助更多的企业主能够像吕成均一样,在国际贸易中把握主动权,增强抗风险的能力。义乌海关在全国创新推出首个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平台,为我国自主品牌出海保驾护航。

义乌海关副关长 赵丹:一季度新增的自主品牌备案仅浙江省就超过了1200多项,居全国首位,这也充分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走自主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用开放、多元、韧性 拥抱全球化的未来

走自主品牌化发展道路,可以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摆脱低价竞争的困境,在市场上拥有更高的定价权,获取更多的利润。近年来,义乌主动求变,2023年,向全球发布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品牌出海计划。目前,这项计划已在20多个国家落地,帮助近5000家经营主体开拓海外市场。“世界超市”正以“小商品大市场”的实践,在国际贸易浪潮中提供了应对不确定性的答案:那就是用开放、多元与韧性,拥抱全球化的未来。

(总台央视记者 叶奂 李峻 杨少鹏 胡从波 义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