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家运 北京报道
近日,北京科净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净源”,301372.SZ)公告披露,其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
作为一家上市不足两年的企业,科净源为何如此快速地陷入监管漩涡?
科净源方面表示,经自查发现,其全资子公司北京科净源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净源设备”)存在对外担保未及时履行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的情形。“公司在发现上述对外担保事项后第一时间成立专项核查小组,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责令相关人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律师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如果上述担保没有及时公开披露,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将会按照证券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
信披违规
此次被立案的“导火索”,与科净源设备的质押担保问题相关。
早在2024年12月,科净源就收到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下发的《关于对北京科净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葛敬、李崇新、赵雷、张宁出具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书》)。
《决定书》显示,2023年12月5日至2024年3月27日,科净源设备用银行定期存单为第三方的债务提供质押担保,相关担保事项未履行审议程序和披露义务。
此外,2024年4月30日,科净源发布《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对2023年三季度财务报表进行更正,但对信用减值损失的更正有误。并且,在2023年度报告中,存在部分项目收入确认采用时点法或时段法适用不当、收入确认依据不充分的情形。 根据2023年年度报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50%,但科净源未按规定披露业绩预告。
北京监管局方面表示,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八十条第二款第三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及第二款第一项、第十七条的规定。葛敬作为董事长、李崇新作为总经理、赵雷作为财务总监、张宁作为董事会秘书,未能忠实、勤勉地履行职责,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四条的规定,对科净源上述违规行为负有主要责任。
对于上述涉嫌信披违规事宜,记者联系科净源方面置评,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上市后业绩“变脸”
2023年8月11日,科净源顶着“水环境治理领军企业”的光环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发行价45元/股,募集资金7.71亿元。
上市当年,科净源的业绩便出现“断崖式”下滑。2023年公司营收同比下跌31.3%至3.02亿元,归母净利润仅1940万元,同比骤降77.53%。
进入2024年,情况并未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据2024年度业绩预告,科净源预计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9934万元至1.41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04亿元至1.46亿元,业绩由盈转亏。
科净源方面在2024年业绩预告中表示,受市场竞争以及供需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水环境投资节奏放缓,一方面,存量项目进度款项拨付周期延长,公司已获取订单未能按照原定实施计划推进,回款速度放缓;另一方面,行业订单释放速度降低,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公司年度经营业绩有所下滑。
同时,科净源方面还表示,其2024年度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系部分项目合同约定,合同价款支付到一定比例后剩余款项需要审计结算后予以支付,受水环境治理行业投资节奏放缓影响,审计结算及付款时间跨度延长,导致应收账款回款周期拉长,项目账龄期限增长,坏账准备计提显著增加。
财报数据显示,2022—2024年9月末,科净源应收账款分别为3.36亿元、5.04亿元、5.89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科净源应收账款增长,主要是因为其主要客户为政府单位和国企,这类客户付款周期通常较长,导致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高。
(编辑:董曙光 审核:吴可仲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