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哲理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凭这两句诗火了唐朝诗坛)


一个诗人在唐朝文坛,特别是盛唐文坛想要出名,可是需要两把刷子的。

李白杜甫白居易自不必说,王维孟浩然王之涣名声在外,“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文采过人并非虚名,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作为文学大家功力非凡,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自有其名。

也有几个诗人,凭一首诗就在唐朝文坛站稳脚跟,比如张若虚凭《春江花月夜》,张继凭《枫桥夜泊》,崔灏凭《黄鹤楼》。而王湾也凭借《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在人才济济的盛唐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成为传诵千古的唐诗名篇。

这首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受到当时宰相张说的赞赏,被悬挂在宰相政事堂上,成为文人学士学习的典范。


喜欢请关注安哥,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我们先来诵读一下这首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白话译文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船帆顺着风高高挂起。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作者简介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唐代诗人,洛阳人。他在玄宗先天年间成为进士,担任荥阳县主簿。王湾是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他往来于吴楚地区,深受江南山水的吸引,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的影响。他创作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王湾还参与了集部的编撰工作,并因功授任洛阳尉。他的诗作现存10首,其中《次北固山下》最为著名。王湾约于751年去世,享年58岁。

创作背景

王湾作为唐代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的一篇。

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沿江东下,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这首诗以诗人旅途中经过北固山下的情景为背景,融入了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首先,“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描绘出一幅旅人行舟于山水之间的画面。这既是实写旅途的景致,也寓含着人生的漂泊不定与前行不息。在人生之路上,我们如同行舟者一样,穿越青山绿水,面对未知的前方,体验生活的起落变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句,通过平静开阔的江面和顺风扬帆的情景,表达出一种豁然开朗、乘风破浪的人生境遇。这里的“潮平”象征生活困境得以缓解或人生阶段性的安定;“风正”则寓意时机恰当、运势亨通,提醒我们在机遇来临之际应把握良机,勇往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富含深沉的生命哲理。海上的朝阳从黑夜中升起,江边的春天在旧岁末尾降临,借自然界的更替暗喻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新陈代谢。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论经历何种艰难困苦,都应保持希望,相信明天会更好,新的生机总会在最黑暗的时刻萌发。

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则体现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同时又寄托了对未来的期许。人生旅程中,家国情怀始终牵动人心,而那寄回家乡的书信就如同人的精神寄托,期盼能够抵达心中的归宿——无论是家乡洛阳,还是心灵的故乡。


总的来说,《次北固山下》以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人生感慨,通过旅行的视角揭示了生命的起伏变化、时光的流逝以及人们对故乡和未来的深深眷恋,富有深远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