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国难,清君侧”终成朱允炆的催命符

明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由汉人掌权的朝代,对于开国之君朱元璋来说是绝对的贫困人逆袭成功的典范,但正由于朱元璋是穷苦人家出身,虽然对官员苛刻,百姓善良,对自己皇子皇孙也尤其喜爱,导致明朝各地都是王爷,将一个好好的大明朝涨破了。

以至于各封地的王爷十分富有,封地的百姓反而贫苦不堪,这与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完全不同,并且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居然成为朱允炆的催命符,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太祖分封

在大明初建之时,国家尚未平定,于是在洪武三年时,朱元璋为了加强国家统治,保证朱姓王朝的长治久安,于是开始增加各个皇子的权力,让皇子们成为大明各地的藩王,为皇帝镇守家邦,保卫国家。

于是朱元璋就将自己的二十五个儿子,一个从孙封为藩王,分别驻扎在大明北部的边界和全国各处要塞,这样一旦有战争发生,这些藩王就可以保卫皇室。而且藩王的地位非常高,藩王可以在自己的藩属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员,哪怕是王公大臣见到藩王都需要跪拜。

除了社会地位高之外,明初藩王还享有俸禄,年俸万石,当然这还不包括自己封地百姓所缴纳的赋税,这样算起来那可是一笔大财富。

有权有才,作为明初藩王还拥有军队。藩王可以在王府之中设置亲王护卫指挥室司,有三护卫军,这里少者三千人,多者近两万人,这里面的人都属于正规军,并且每个人都带有重甲武器,是一直强大的武装力量,当然这个配置是内部要塞的设置,作为明朝边塞诸王,他们的军队配置就更高了,北平燕王有十万军马,宁王朱权带甲八万军,革车六千辆。


除此之外,边塞王爷还可以筑城屯田,督造兵器等,并且这些王爷可以伺机出兵与外族征战。

由于藩王拥有以上的权力,所以藩王的势力开始逐渐扩大,这样是肯定会对中央政权产生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就有大臣提出这个隐患,但是朱元璋不但不听,反而还将那名官员关进监狱被囚至死。

但是朱元璋为了避免各个藩王之间相互勾结酿成祸事也是做出了相应的预防。比如说各地藩王只要受封就必须要离开都城前往封地,并且不允许各地的亲王相互联系,即使是入朝朝贺也不能一同前来,必须一个王离开京城,另一个王才能启程,避免两王见面。

朱元璋的这个举措在于避免各王之间相互串联从而与中央抗衡,但是作为骨肉兄弟的诸王来说,只要一受封就相当于至死不能相见。

燕王其人

燕王名叫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虽然史书上记载他是马皇后的儿子,拥有嫡子的身份,但是真实的状况并非如此,他仅仅是一个普通妃嫔的儿子,但是马皇后贤良大度,所以所有的皇子与马皇后的关系都很好,同时当时的太子朱标也是一个和善之人。

对待弟妹也如自己亲弟妹一样,于是朱棣自小就十分敬佩太子大哥,因此当朱棣成年,并且朱元璋将徐达之女赐婚给朱棣时,朱棣感觉人生都满足了,他那时唯一的愿望就是替父皇、皇兄守住这片江山,于是那时候的朱棣就开始在燕京时刻关注北元的残余势力。


一旦有机会就前去攻打,于是朱棣因为立下大功,所以被朱元璋赐予辖制边关一切军民的权力,原本这就是朱棣人生的巅峰了,成为一代贤王,但是没想到太子朱标去世,太子之位空缺,有能力也有实力登上太子之位的就是燕王朱棣。

并且朱元璋也有让朱棣成为太子的考虑,但是朱棣毕竟行四,前面还有两个兄长,于是朱元璋也就作罢,将朱允炆封为皇太孙,成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

这对朱棣来说绝对是一个打击,但是父皇尚在,朱棣只能将心中的愤怒压制,看在自己兄长的面子上,朱棣也不会为难朱允炆。但是朱允炆不该做错两件事,这两件事直接将朱棣惹怒,从而引发靖难之役。

朱允炆做的第一件错事就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后,虽然朱元璋留下遗诏,令在藩的王爷们不得奔丧,要他们安守藩国,可是朱棣在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之后,还是日夜兼程来到京城,但是朱允炆一道圣旨就让朱棣立刻回封国。

这一点让朱棣的不满更加深了,虽然这件事朱棣有错在先,没有遵从先帝遗诏,但是看在朱棣的悲痛之情上朱允炆虽然不能让他进城祭拜,但是也可以在城外遥祭,并且降下圣旨宽恕朱棣的过错,完全就可以将这一篇揭过去,并且朱棣还会对朱允炆称谢。


第二件事就是朱允炆削藩,由于藩王已经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所以朱允炆和大臣黄子澄、齐泰商议削藩,并且还直接行动,但是他们的第一刀并没有砍向实力强劲的燕王朱棣,反而向那些国内弱势亲王下手,这就给了朱棣时机,并且也给了朱棣靖难的理由。

但是换一种思路,当时的朱棣虽然实力强劲,但是朱允炆的实力也不差,并且掌握全国精良兵马和一众大臣,名声也在朱允炆处,所以朱允炆如果拿朱棣开刀,打朱棣一个措手不及,那么明朝的削藩也就完成了,但是他偏偏给了朱棣机会,也就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

“靖难”为朱元璋的遗训,指的是如果权臣篡权,那么藩王可以向中央上书缉拿奸臣和带兵清君侧的权力,但是这样的行为也是有期限的,那就是皇帝传旨藩王,藩王才能起兵,并且在铲除奸臣后五天就要离开京城。

而事实上朱允炆听从大臣黄子澄、齐泰的建议削藩,但是他为了赢的舆论支持,所以先从那些有问题的亲王头上开始施行,于是一连五王皆被下狱,出了这件事之后,有的藩王为了避免受屈辱,开始焚烧府邸,自焚而死。

而朱允炆怕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与朱棣沆瀣一气,所以借着周王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的机会将周王废为庶人,此时的藩王与中央的矛盾迅速激化,藩王开始与朝廷决裂,而实力强劲的燕王成为实际上的诸王领袖,于是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激化,虽然朱允炆对于朱棣百般设防,但是还是给了燕王机会,于是燕王朱棣就借口“清君侧,靖国难”开启了靖难之役。

靖难后果

由于朱棣知道自己与朱允炆之间早晚有一战,所以开始秘密筹划出兵适宜,但是王府长史叛变,将此事泄露出来,于是朱棣开始直接起兵清君侧,虽然朱棣起兵突然,但是朱允炆也提前做好准备,于是两方刀兵相见。

朱棣是当时的百战名将,并且手下的士兵都是经历过战场血腥的人。而朱允炆方的将领大多并没有什么战场名将,那些有资历的老将军早就死的死病的病,于是能为朱允炆作战的将军没几个能在谋划上胜得过朱棣。

再加上朱允炆不知兵、不懂战,多次换帅,甚至还将李景隆推到元帅位上,导致李景隆直接投降,南京城破,建文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燕王朱棣入主皇宫,为了体现皇位继承合理性的朱棣怒杀方孝儒十族,而不归顺的大臣尽数被诛杀。

总结

靖难之役结束,朱棣正式成为永乐皇帝,开启了一代盛世的同时也将藩王问题遗留下来,而大明朝也最终被藩王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