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圆满大结局,但这7个育儿真相,父母应当永远记住


英子高考正常发挥,超越清华北大录取线,但父母也同意她报考南京大学天文系。

季杨杨超过本科线数十分,计划前往德国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父母笑着支持。

学渣方一凡高考分数刚刚踩过本科线,可以报考艺校;学霸林磊儿考上清华,圆了已逝母亲的心愿。

虽然《小欢喜》的故事已经结束,但三对父母在陪伴孩子冲刺高考过程中,中间碰撞出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折射出常见育儿上的误区,带来很多反思和提醒却依然值得记住。

不要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高考)最关键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打赢了,你一生受益,你打不赢你终身遗憾啊!“

“我保证,只要你考上大学,我就绝对不再干涉你,真的,只要不是违法乱纪的事就行。但在这之前,你先给我考上大学,给妈妈吃个定心丸,算我求你了,好不好?”

“都考第二了,还有什么可高兴的?”

《小欢喜》的前半部分剧情,几乎无时无刻不弥漫着虎妈童文洁、单亲母亲宋倩对高三的到来和高考的紧张和焦虑,以至于他们几乎无时无刻在向孩子传递自己的情绪。

然而,他们的焦虑不但没有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反而让孩子对高三、高考,甚至对学习越来越排斥,同时还一点一点地消耗着双方之间的耐心,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果可以,请陪伴孩子成长

《小欢喜》一出场就是开法拉利、和同学打架的季杨杨,一开始令区长父亲季胜利颇为头疼。

由于工作经常调动,他和妻子刘静长年在外,季杨杨先是由爷爷奶奶抚养,后来爷爷奶奶过世,又被送到和姥姥姥爷舅舅一起生活,成为典型的都市留守儿童。

父母的长期缺位,使得季杨杨对父母很冷淡,并对他们在高三时的“空降”表现、突然的嘘寒问暖很反感,浑身像根刺,眼里话里对父母充满敌意。

“舅舅才是我的家长。”

“你们一天到头不回家,高三倒想起管我了。”

“(你)心里从来没有我,只有官位。”

面对儿子的讥讽,季胜利夫妇才意识到,不知不觉中,他们与孩子之间的裂痕竟变得难以修补。

虽然最终刘静用她春风化雨式的柔情和高情商的沟通和协调,让这个家庭逐渐回归温暖。但她也免不了感叹:“当年我们或许就不该走,或者我不应该走,应该留下来陪他。”

大吼大叫不能起到教育效果

剧中海清饰演的虎妈童文洁,时常对着儿子方一凡大吼大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很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常见的一幕。

当得知方一凡在校和季杨杨打架后,童文洁气得直怒吼:

“你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你没错,我错了,我就不该生你!”

“学习学习不行,打架大家门清!”

从方一凡的表现反应看出,妈妈的大吼大叫没有让他停止闯祸,学习成绩也没提高,甚至还从全年级中游跌到倒数第一。

耶鲁大学心理学和儿童精神病学教授艾伦·卡兹丁表示,如果父母大吼大叫是为了宣泄,表现自己有多生气,那可能是完美的,但如果目标是改变孩子的某些方面,或在他们身上培养一种积极的习惯,那就行不通了。

因此,如果你想要正面教育孩子,还得另谋策略。

以爱之名控制孩子 是在伤害孩子

“我为了你,放弃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吗!”

“英子,你可是妈的一切啊”

“妈和你是最亲的人,还能害你啊?”

陶虹饰演的单亲母亲宋倩,独自一人多年带着女儿乔英子生活,英子很听话懂事,学习也争气。

但宋倩的高要求和高期望,时不时上演的“亲情绑架”,让英子倍感痛苦。

在女儿房间安装透明玻璃、不准吃油条和汉堡,早上必须得生吞海参、没收她的乐高玩具、禁止她周末去天文馆当义工、不同意她报名参加南大冬令营,高考目标只能是清华北大……

一次又一次的插手和介入,将英子一步步推向绝望崩溃的边缘,最终导致她患上了中度抑郁症,有跳海轻生的倾向。

不知道英子在咆哮着:“我就是要远离你”时,宋倩有没有回想起自己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

真正的母爱,不应该是对孩子的占有,也不应该成为控制孩子的理由,而是一种适时的放手,是和孩子保持一定的界限。

家长犯错,勇于向孩子道歉

曾经有一句话传遍网络,引发热议:父母在等孩子感恩,孩子在等父母道歉。确切来说,是后半句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小欢喜》中,区长爸爸季胜利在酒店里,当着所有人的面,郑重地向被他掌掴过的儿子弯下腰道歉的一幕,戳中很多网友的泪点。

有网友甚至称季胜利是“神仙爸爸”,这也反映出生活中勇于给孩子说“对不起”的父母其实占少数。

生活中,不少父母即使意识自己做错了,也往往不肯承认,更不愿意向孩子低头道歉,认为这有损自己威信,一旦认错以后更管不了孩子。

殊不知,肯低头认错做出改变的父母,才能真正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才能拉近亲子间的距离。

想要孩子成长,父母也要自我成长

《小欢喜》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一个教育理念:想要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也要与时俱进,也要自我成长。

最后一集大结局,方一凡最终凭着艺考和刚刚达到本科线的文化成绩,最终进入了心仪的艺校。

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方一凡自己的争取和努力,也看到了妈妈童文洁的成长和进步:

从一开始的反对,到上网查找资料,找家长了解情况,寻找艺考老师,再到支持儿子参加艺考,她一点点放下对儿子的偏见,接纳了孩子对文化科兴趣有限的事实,为自己的陪考划上理想的句号,也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而另外一个家长,区长父亲季胜利一开始“空降”之后,急于在孩子面前立威,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也是非骂即否,一度使得父子俩关系非常紧张。

但随着妻子刘静的引导,他渐渐明白了自己六年的缺席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并试着从孩子的爱好着手,去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还低身下气向孩子道歉,展现了为人父温情的一面,父子关系逐渐升温。

而季杨杨也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慢慢放下自己的防线,向父母敞开自己。

不要用“别人家的孩子”伤害自己的孩子

中国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经常会拿出“别人家的孩子”来做对比,指责自己的孩子。

就拿方家来说,侄子林磊儿到北京参加的第一场考试,就一举拿下年级第一,而方一凡却考了倒数第一。这让童文洁很崩溃,不禁大吼:

“怎么回事?磊磊考第一名,你考最后一名?要不要脸啦?”

但他们之间本没有可比性。方一凡虽然不爱学习,但情商高;林磊儿虽然成绩骄人,却内敛老实。

若不是有爸爸方圆在当中充当“和事佬”,加上方一凡心理素质极高,还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他早就在学霸的碾压下自暴自弃,甚至怨恨父母。

请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不要用“别人家的孩子”伤害他。

很多父母会说:当父母好难,费心费力为孩子付出,到头来还得不到孩子欢心。

但是,这世上并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谁可以教出完美的子女。当你羡慕别人家孩子有多优秀时,说不定那位优秀的孩子也在羡慕你家的孩子。

最后,和大家分享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的一句话: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