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那么多,为什么只有琵琶能成精?

在唐朝时期,有一个中年男子被贬了,他满腔悲愤,来到了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他的好朋友来送他,在渡口和他依依惜别。中年男子忧国忧民,但是一腔热血无处洒,最后只能泪沾襟。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他的好朋友请他喝酒,他觉得光喝酒总是少了点什么,又没有妻子孩子,又没有朋友知己陪同,他的命怎么这么苦,茫茫大地,竟然只有一弯冷月相伴。

就在这时候,中年男子忽然听到了一阵弦声,他的眼睛一下子就朝着弦声来的方向看去。

这曲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中年男子一听就根本停不下来了。他就朝着声音来的方向问了一句:“谁在演奏,能出来见个面吗?”但是演奏的声音却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竟然是朝着中年男子慢慢靠近的船。

过了一会儿,一个姑娘缓缓从船上走下来,琵琶遮住了半张脸。女子和中年男子一见如故,将自己的一腔幽怨全部付诸琴声。中年男子听完感慨良多,最后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琵琶行》,这位中年男子就叫做白居易。

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被称为中国古代描写音乐的巅峰之作之一。今天要讲的,就是《琵琶行》当中的琵琶。

民乐之王

要说这琵琶,最早应该是出现在东汉,不过那时候被称为“枇杷”。最开始的琵琶还没有现代这么大,上部分也不是直的,而是弯的,弹奏的时候艺人就拿一个拨子横抱琵琶,还能在马上去弹奏。弹琵琶有一种说法,“推手为批,引手为扒”,但是因为琵琶是木头做的,所以东汉时候也叫做“枇杷”。

琵琶也被称为民乐之王,古代的时候,上到宫廷乐队,下到民间,只要有演奏,那就少不了琵琶,它的受欢迎程度可谓乐器之最。

现代的琵琶已经做了很多改良,一个是横抱变成了竖抱,一个是曲项变成了直项,弦增多,音域更广了,所以对于乐曲的演奏能力也加强了。以前的琵琶只能够演奏很少量的中国传统乐曲,现在还可以演奏西洋乐曲,也可以进行乐器合奏,这样也使得琵琶存在感更高了。

我们现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皇帝要听曲,一帮乐人演奏,一定会有一两个抱着琵琶的人。要说古琴和古筝还有争论,但是琵琶这个乐器肯定是没跑了。

而且,在很多寺庙里的天王也都喜欢抱一把琵琶,比如说佛教里面的东方持国天王,他就抱着一个琵琶。

一分为二

琵琶的流派非常多,但是最主要的就是南北两大派,南派又有几个分支派。高厚永先生把南派分成了上海派,浦东派,崇明派,平湖派和无锡派五大类,每个流派都有着各自的演奏风格。

而北派的话没有南派流传广,有的琵琶流派还是二者结合下来的,比如说无锡派兼有南北两派的风格。无锡派出版的琵琶谱也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发行的琵琶谱,对近代产生了重大影响。

除了流派之外,琵琶按照乐曲风格还可以分成文曲和武曲

曲如其名,文曲重视抒情和写意,强调的是内心戏,比如说《浔阳月夜》《汉宫秋月》等等,多半都是比较哀愁的曲子。武曲重视叙事和写实,有些武曲还会有很强的故事性,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十面埋伏》,气势非常磅礴。还有混合起来的文武曲,顾名思义,就是兼有文曲和武曲的风格,比如说《阳春古曲》,旋律上既有细腻平稳,又有快速紧张,使得乐曲非常明朗。

反弹琵琶

琵琶这种乐器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所以中国的西北方对它的接触非常多,敦煌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城市。去过敦煌的人或者听说过敦煌的人应该都知道敦煌博物馆里面有一幅非常有名的壁画《伎乐图》,其中有一个画面就是反弹琵琶,而且在敦煌市也有这样的一尊雕塑,非常显眼。

其实除了敦煌的这幅画之外,历史上有个人叫阮咸,他是阮籍的叔叔,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就是弹琵琶的高手。

在唐朝时期,阮咸的墓穴被人挖出了一个铜制琵琶,虽然几百年过去没法用了,但是木匠仿照着那把铜琵琶的样子做了一把高级木琵琶,谁想到,这琵琶弹出来还特别好听,人们称作“月琴”,也有人把琵琶称作“阮咸”。

阮咸是个音乐天才,他的耳朵跟调音器差不多,什么高低清浊全都能听见,只不过他的才能威胁到了当时的礼乐大臣荀勖。

有一次演奏的时候,阮咸说荀勖弹错了,荀勖就觉得阮咸什么都不懂还乱说话,就跟司马炎说阮咸的坏话,最后阮咸就被革职了。

据说,阮咸也是个会反弹琵琶的高手。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琵琶到底能不能够反弹?

反弹琵琶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琵琶是需要抱着的,如果反弹的话对演奏者的力量要求很高,毕竟反手肯定比顺手吃力。如果敦煌的那个艺女抱着的偏偏是现代的琵琶,有的六七斤,有的十斤,那可能反手抱都抱不动,更别提还要弹了。

不过琵琶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一种是中东乌德琴,这种琴比较轻,也比较小巧,如果用这种琴去练习还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如果不是为了摆拍和炫技,反弹琵琶对于乐曲本身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增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