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精神有哪些(12种伟大精神:铸就中华五千年光辉文明)

伏羲一画开天

一、伟大创造创新精神

创造书写历史,创新引领未来。创造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长大发展的丰厚给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善于创造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古有盘古开天破开混沌创世界,伏羲一画开天开启智慧肇文明,炎黄发明创造便利人民惠华夏,今有中国蛟龙潜入深海戏鱼鳖,嫦娥奔月探天庭,北斗升空精准导航指方向,量子通讯技术更是遥领先。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创造创新的伟大结晶。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二、伟大奉献献身精神

奉献精神是一种正德崇行的伟大自我牺牲精神,核心是为大众、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甚至为人类,“无求生而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牺牲自我、舍己为人、全心全意奉献自己一切的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天生自带伟大奉献献身精神,盘古开天创世身化万物,身首四肢骨骼血脉,毫无保留完全融入华夏神州大地;炎帝尝百草一日身中70毒而不辍,率先发明中国医学;大禹治水开九州,夙夜在公劳心焦思,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革命先辈为了创造建设一个新中国,一代一代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建国家;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隐姓埋名大漠戈壁,数十年如一日铸剑长天保国家四海安宁。这些伟大而光辉的事迹,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奉献献身精神的写照。

三、伟大自强不息精神

《易经·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九曲黄河,奔腾向前,百折不挠;日月星辰,周而运行,作而不已;君子任重,死而后已,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国民族数千年来熔铸的伟大民族精神,历经沧桑而不衰,倍经磨难而愈强。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早已成为融在我们民族血液里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使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国激情名作《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庄子·公孙丑上》“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荀子·修身》“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康有为“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清代名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明代张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代先贤这种自觉的“向道而修、向道而行、向道而为”的精神品格,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伟大象征。

后羿射日

四、伟大反抗反击精神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反复证明:勇于反抗反击、敢于反抗反击、永不畏输怕输、永不服输认输,善于胜利,是我们这个千年古老民族万世流传的致胜法宝。神话传说中我们有《后羿射日》、《哪吒闹海》、《精卫填海》、《大闹天宫》、《愚公移山》,民间故事中,我们有《孟姜女哭长城》反抗秦始皇、《白蛇传》白娘子反抗法海、《牛郎织女》织女反抗王母娘娘,体现了中华民族敢于战天斗地,反抗压破、反抗反击一切邪恶力量的伟大反抗反击精神;国家历史方面,《汉书·陈汤传》“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毛泽东诗词“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这种伟大反抗反击精神的集中体现。

五、伟大扶危救难精神

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中华民族高尚道德情操。《尚书》中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墨子则主张兼相爱,提倡人们应该像爱护自己亲人一样爱护别人,又提出人应该互帮互助、周急济贫。他号召“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 从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明代吕近溪说:“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中华民族伟大扶危救难精神是华夏民族人性本善道德观念、天地之性人为贵价值观念和天下为公共享观念的高度概括。

远古时候,共工与祝融征战,共工失败怒触不周山,天河水泄,生民遭殃,女娲炼五彩石以补天,救百姓于水火。古代历史上,我华夏民族面临四次“亡国灭种”危机。犬戎灭西周 管仲“尊王攘夷”,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冉闵颁布杀胡令挽救民族于危亡,崖山之战蒙古灭宋,朱元璋崛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近现代以来,清廷腐败,八国联军侵华,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毛泽东率领中国英勇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庸中和

六、伟大中庸中和精神

“阴阳五行”是我们中国人的基本哲理;“中和中庸”是指导我们如何去解决社会问题、处理人际关系、追求理想的社会境界;阴阳相生,冲气以和,五行运化,相生相克,中正中庸,做人处事有度,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协和万方。“和”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做人处事、化解矛盾的最高智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清代康熙时候的宰相张英有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单道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来历,说的就是运用“中正中庸”精神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处事有度、和谐谦让处理邻里关系的成功案例。

七、伟大万众团结精神

“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团结成就事业伟业”、“团结力量大,团结才能胜利”,我们中华民族很早就懂得这个道理。秦国丞相吕不韦《吕氏春秋》载:“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春秋时期孙武《孙子兵法·谋攻》说:“上下同欲者胜”。西汉刘安《淮南子》言:“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码竖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明代·佚名《增广贤文》:“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毛主席说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军民一致、军民团结,这是中国无敌于天下的最高秘密。古代炎黄联合打败东夷九黎部落,春秋战国“合纵连横”最后秦始皇统一华夏、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精神的鲜明表现。

合作致胜

八、伟大合作协作精神

合作协作精神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为达成同一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精神。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全民族合作协作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团结奋斗,发展进步,全局一盘棋、画出最大同心圆,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伟大历史。战国时期蔺相如廉颇将相和、汉朝刘邦论张良萧何韩信三杰、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三国时期孙刘联合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唐朝郭子仪和李光弼将帅协力同心平定“安史之乱”,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合作协作精神胜利的典范。

家国情怀

九、伟大家国情怀精神

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同构、家国一体,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奠定国之基石,国护佑万家平安。与西方“国家和个人是契约关系”不同,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我们中华民族这种家国情怀精神的家国观,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战胜困难的思维方式、文明逻辑,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支撑所在,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魂所系。岁月长河奔涌民族精神,千年沧桑砥砺家国情怀。

霍去病

孙中山先生曾感慨说:“革命先烈的行为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 舍生忘死、血染河山,义不容辞、壮歌以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少年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宋朝岳飞“还我河山”,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江姐“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这种家国情怀伟大爱家爱国主义的精神象征。从“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到“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再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些歌声激励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向前进的壮丽征程,也激荡着当代中国强国复兴的澎湃动力。

商鞅变法

十、伟大变革变法精神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以载物”,“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倡导变革,呼唤创新,革故鼎新,在发展变革中,变通协行,变无序为有序,化冲突为和谐,臻由大治,一直是推动中华民族创新进步的伟大力量。战国时期的管仲改革、秦朝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唐代柳宗元、刘禹锡的永贞革新、北宋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熙宁变法、明代的嘉靖新政、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晚清维新变法、洋务运动、现在正在推进的改革开放等,都是我国历史上革故鼎新的伟大创举,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效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十一、伟大包容同化精神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民族包容大度、融合同化、兼融并蓄的开放胸怀和文明特征,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贯穿于五千年文明史的“和合”文化基因,熔铸了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构建起中华文明宽和、包容的精神气质。

“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唱出我国大民族的国情和56个民族团结融合统一的美好景象。唐朝都城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交流、文化大荟萃、民族大融合的格局。李白诗句“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就形象描绘了当时国际贸易与内贸交错、中外生活方式与饮食文化交融的状况。百川入海,有容乃大,正是这种伟大的包容同化精神,才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长盛和伟大。

十二、伟大协和万邦精神

中华民族先贤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国家观、琴瑟和谐的家庭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的对外交往之道;“和衷共济”“兼济天下”的团结互助、和谐共享大局意识,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康有为“大同世界”、孙中山“三民主义”,现在提出的世界人民共同体,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精神的伟大体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伟大的“和羹之美”、“协和万邦”的精神,我们中华民族才始终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不断推动着世界的和平向前发展,推进人类文明不断以新的形态丰富和完善着世界文明的大花园。

以上十二种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大变局的伟大时刻,我们应该坚持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凝心聚力,同心协力,万众一心,推动中华文明实现新的伟大复兴,再创新的文明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