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千金独居深闺,心里苦闷,于春暖花开的季节到花园中游玩,在墙上看望,遇见品貌兼优的裴少俊坐在马上经过。两人一见倾心,私下结成夫妻,并生了子女。但裴少俊怕被父亲裴行俭知道,便把李千金及子女藏在自家花园之中,住了七年。后来被裴行俭发现,斥李千金为娟妓,把她赶走。裴少俊后来进士及第,去接她回来,她坚决不肯。这时裴行俭夫妻也去恳求,她也不允。最后由于儿女的痛哭哀求,才夫妻团圆。
一春,上巳佳节,洛阳总管之女李千金,游园玩赏,身居墙头看园外的新鲜世界。工部尚书之子裴少俊正巧路过,他鲜衣怒马,她拈花微笑,墙头马上,一见倾心,二人眉目传情,书信为约,当晚便在后花园中幽会,被嬷嬷碰到,发难裴少俊,李千金极力保护,最终李放弃一切,与裴私奔而去。
没有三媒六证的婚姻自然不会在当时的社会下得到认可,李去了裴家七年,一直躲藏在裴家后花园中,儿女生了两个,没有名份,公婆竟也不知。一日终于被公公大人发现。说她淫奔来此,定是娼妓,要去送官,裴少俊此时却说:"少俊是卿相之子,怎好为一妇人,受官司凌辱,情愿写与休书便了,告父亲宽恕。"就这样,一纸休书,摧毁了这个单纯女子的全部生活,连她与儿女在一起的权利一并夺走。
裴少俊进京赶考去了,而李千金不愿在旁人的指摘与嘲笑里生活下去,她没有选择投奔父母,毕竟当初离家时是那样义无反顾,走头无路的她只得寄居在庵观,也许便了此残生。几个月后,裴少俊得中状 元,主考官竟然是李千金的父亲,得知李千金是与裴少俊私奔,不怒反喜,意欲前往裴家认亲,这下让裴父子慌了手脚,商量怎样把扫地出门的李千金接回来,最后,李千金心想一双儿女,一家人团圆了。
创作意图:
以唐代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主旨为故事根基,根据元代白朴《墙头马上》缩编而来,在故事脉络上,严格按照原著提供线索,人物特性强烈,有着强烈的封建思想对剧中人的压迫,此剧前浪漫主义,后现实主义,以至于剧本内容看似轻松美好,但隐隐可以感受到一种压迫和体验到剧中人物的无奈悲凉。李千金的遭遇竟是那样具有现代性与思考性,值得今天的我们再一次去好好思索、玩味。因此,在这一全新的版本中,虽然大团圆的结局没变,可是,我似乎把这一出著名的喜剧写出了一丝悲剧意味!